www.8029.com > 影片评论 > 正文

电视剧河西走廊的剧评《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和对每一集的评价》

编辑:米兔影评时间:2023-05-31 15:59:35

以下观感纯粹是个人评价,欢迎讨论第一集和第二集,内容为上乘,第一集的张骞出使西域,为其不知名的匈奴妻子着墨颇多,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第二集霍去病攻取河西,对战争的描述激情澎湃,为大众所以闻乐见,同时还是穿插了张骞的后续经历,有首尾呼应之感。第三集内容也相当精彩,写河西走廊驿站以及常惠和乌孙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写常惠从中年到垂垂老矣的英雄沧桑感,与解忧公主的默契合作,驿站小人物见证历史的奇妙,我觉得叙述故事方面第三集最佳。第四集写十六国时期河西的儒学风骨,从郭荷、郭瑀到刘昞的师徒三代传承,为传播儒学不辞劳苦,又秉持了文人追求学术自由的风骨不畏权贵。这里面的文人们都不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但文案写得好,故事脉络清晰,看下去令人动容。第五集写**传入中原,我觉得在这个纪录片中算是拍的比较差的。比如写鸠摩罗什这位著名佛经翻译大师的叙述就十分平淡,他的人生经历在十六国时期也算是坎坷起伏,纪录片中却显得白描化,其他**故事也平平无奇,也可能是人物缺少关联的缘故。第六集写隋炀帝和裴矩的故事,这一集主要是为隋炀帝正名,拍的也是成功的,隋炀帝作为第一个前往河西走廊的皇帝,锐意进取,“弊在当代,利在千秋”,裴矩与其君臣呼应,是一面令人感动的画面。第七集集中写敦煌220号窟,并且虚构了一个花匠李工的故事,见微知著,想法是好的。但李工本身的故事平平无奇,中间穿插了不少对敦煌石窟的讲解,可能导演的目的是把李工当作穿针引线的工具而不是描述故事本身。第八集写元代,重点写以河西走廊为会盟地,以萨班和阔窝端的会晤完成了青藏地区的和平统一大业。蒙元时期首次将西藏地区纳入中央**版图,其**意义不言而喻,本集的故事中规中矩,描述阔端对家国大业和西藏地区的操劳颇具感**彩,一位忧国忧民的少数民族**家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第九集写明清量朝,明代写一位叫鄂本笃的传教士力求重复丝绸之路寻求中国(契丹),前半集或正面或侧面指出明王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对西北经贸的消极影响,鄂本笃终老于河西的故事便是衬托明代收缩内敛的主题。清代所写的则为大众熟知,一是延续明代锁国政策,二是著名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再穿插林左二人的“湘江夜话”,有穿越时空之感,因此时已是江河日下,像汉代那样拍的激情澎湃已无可能。第十集不少网友要么评价较低要么干脆不看,写的是**到新中国时期的众多科学家和工人对河西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从帝王将相的故事一下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观众们难免会有观感上的落差,即从大历史的沧桑感一瞬间变成看类似于大国重器的纪录片。但其实工人们辛苦开采矿石和汉代将士的河西屯田别无二致,都是以人力改造自然以求安家乐业,只是悠悠的历史更能给人一种朦胧美罢了。

相关文章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